《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写了医生雷奈克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课文共4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雷奈克看到许多病人痛苦死去,便整日思索如何及早发现人体内因疾病出现的异常变化。第二部分,写雷奈克从两个孩子跷跷板的游戏中受到启发,用笔记簿卷成筒儿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第三部分,写雷奈克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听诊器。课文按发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语言平淡、浅显。
就这样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教学吗?平淡的语言文字,平淡的教学思路,肯定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认真研读,我发现课文中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难过”。正因为雷奈克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他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才会十分难过。
二、是“整日思索”。正因为他是一个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天职的医生,才会整日思索,才会被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吸引住,并亲自试验,得到启发,用笔记簿卷成筒儿病人内脏的声音,才会发现用空心木管效果更好。
对,就把这两个词作为课文教学的主线。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请你认真地读一读全文,你认为文中写雷奈克医生能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认真读了一遍课文后,大多找到了“难过”这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象雷奈克医生看到病人死去时难过的心理,并指导朗读好第一小节课文。
对于第二个词语,一开始学生并没有找到,经过读第二遍课文,才有学生发现的。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对理由进行认真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的理由有三: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才会被孩子吸引,并且仔细观察;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才会亲自试验;正因为整日思索,才会发现空心木管效果更好,继续改进。
就这样,我和学生边交流边理解相关语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并结合文本特点进行语言训练。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要上好一堂课,老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还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教法,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2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抓住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抓住雷奈克为什么能够从小孩玩跷跷板的游戏中获得启示,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行质疑。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触摸雷奈克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当学生探究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思考就会更加深入,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在学习第二段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利用它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精神。利用阅读时在读中联想的策略组织教学,了解发现的经过,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按小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用讨论、复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31、 质疑中激趣导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确实,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教学伊始,通过出示的“听诊器”实物引出课题,学生自然想知道有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内容,就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带着解疑的愿望去阅读,就提高了读书、学习的针对性。
2、层次阅读中深入对话。阅读教学应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阅读解疑后,安排再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能使学生再次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主人公,同时,通过交流又获得了情感的释放。
3、阅读对话中有效训练。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 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讲述发明听诊器的过程也分两个层次,先是初读后的汇报,再是游戏体验后的加入想象后的创造性的描述,能使认识更为深刻。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后记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再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这种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尽职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也来学习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
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第二个试验是将纸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有关当局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纸筒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 ……此处隐藏7030个字……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同学们惊讶的说:“真的能听到!真的能听到!”实践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通过发现和体验,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兴奋和激动有了感悟。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3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出示生字词,这一环节有一些遗憾,例如:笔记簿的“簿”,我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读音,如果能联系生活(学生平时用的本子上面写的就是“练习簿”)效果会更好。再有“跷跷板”中的“跷”虽然是一个三类生字,但是学生很容易读错,如果当时我出示一幅图片(孩子玩跷跷板),更会利于学生记忆。
当再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看看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孩子在上课提出疑问时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问得十分突然,我可以根据孩子当时质疑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让孩子默读课文,找到文章哪一小节讲了这一问题,然后再回头来看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会很快说出讲的是发明听诊器的原因,由孩子自己说出来,比我直接牵引的效果会好。
当理清课文的脉络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告诉孩子将每一小节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当时上课是有点操之过急了,总是感觉有点欠缺,但是看到孩子能根据我的提示完整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紧接着根据师傅的指点设计了一个将“如果…就…”的关联词贯穿全文的环节,我出示了三个句子,当时有点着急了,直接就让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课堂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如果我让孩子先把后两个句子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去读读,仔细看一看,相信学生很快地会找到三个句子里都有关联词“如果…就…”,跟高兴班级的小沈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他居然发现了三个句子都是写雷奈克思考的内容,其实我可以根据他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是有先后顺序的,是雷奈克一步步想的,但是当时我只是自己一味地说,学生好像有点茫然。随后我让孩子用关联词“如果…就…”造句,我发现师傅的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刚刚三个句子的铺垫指导,学生在造句时居然很流畅很精彩,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记得之前做练习有造句的题目时,学生写的句子总是干干巴巴的,感觉让他们写个句子很吃力,看来课堂上启发孩子的思维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师傅所说,不要怕去尝试,课堂上的内容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启发,让孩子在学完一堂课后,不仅仅是能读熟课文,更重要的是有所收获,虽然今天的语文课我上的不是很好,一些过渡语很生硬,有些语言过于繁琐,但是我认为孩子从今天的课上学到了知识,他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学到两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以及一个关联词,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很高兴的。
后记:感谢师傅的细心指导,课前一句话一句话的帮助我,告诉我怎样让课堂更高效,学生学到的更多,课后师傅更是耐心,指出我上课中的不足,告诉我哪句话说的布合理,哪句话是多余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应该怎样处理,真的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师傅,我会继续努力,向师傅多多学习。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4这篇课文有出色的心理描写,从“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见了!”中两个感叹号,将雷奈克医生不可名状的喜悦之情表现了出来。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生:(朗读)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雷奈克的内心世界,读读这段话,你体会体会。 生:我想雷奈克一定是非常激动的,我从句子中两个感叹号看出来的。
师:你来读。读得很流利,我听出来雷奈克的高兴,但是好象还不够。你们想想:他整日思索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怎么能不令他欣喜若狂呢?(谁再来读) 生:(读略)
师:有进步了,人在激动时神情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眉头舒展了,脸上笑容满面。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当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欢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
反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发现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它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我请同学把自己当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欢乐,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5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但是,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因此,只有教学手段多样化,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讲《世界上第一个听珍器》的教学过程,首先进行激趣引入,我拿来一个听诊器让学生谈对它的认识,因为这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教室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这时我发问:“那么谁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吗?”教室里又静了下来,老师这里有一篇课文它或许会给你一些知识。学生如饥似渴地望着手里的书,请你们轻轻地打开书,先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听诊器发明经过的词、句子,然后齐读说说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让他们观赏动画,形成具体的表象。再让他们闭上眼睛,一边在脑海里过电影画面,一边想象这一段的内容。在学习第二段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精神。知道阅读时在读中联想的策略组织教学,了解发现的经过,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按小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用讨论、复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在书本中品尝吧。一个自然的过渡,又把学生带回了文本。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来欣赏语言文字,会更加感到语言的魅力
这一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遵循个性化阅读的原则,充分让学生和课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老师对话,和同伴对话,感悟内容,品味语言。但是这样的课同样存在有不足之处。如,一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刻,表演的过程略为欠佳。二是有的不能克服自己的羞涩心理。在众人面前不敢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是有时控制不好课堂会超时。总之,我认为适当地利用一些课文来编排表演是个不错的创举。 不但要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和再创造中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反思、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